Categories 查核手記

發布日期 (HKT) 2022-12-19

查核手記七:事實查核的「進化版」敵人

抗擊錯誤訊息疫情(infodemic)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兩年多裏,抵禦錯誤訊息疫情已然成為fact-checker長期作戰的實踐。然而,這類錯誤訊息帶來哪些不同以往的挑戰?我們採訪了浸大事實查核團隊的顧問及fact-checker,聽聽他們對近年疫情期間的事實查核有何見解。

醫療、健康的話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在疫情開始之前已是虛假訊息氾濫之地。同屬於此類別的新冠虛假訊息,目前已經成為多數事實查核機構的重點抵禦對象。浸大事實查核官網設有「COVID-19資訊查核專區」,專門匯集本地查核機構發布的有關新冠的查核報告,這種「待遇」是以往的醫療健康類虛假訊息所沒有的。

浸大事實查核顧問李文教授表示:「對於事實查核來說,COVID-19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因其信息量大、『專業度』高、傳播全球化且內容變化多樣。很多虛假信息既有英文版,也有中文版,甚至有其他語言的。用戶甚至可能會將內容從一種語言翻譯為另一種語言,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更多錯誤。」

新冠虛假訊息的主題隨着新冠疫情的發展也不斷變換:疫情爆發初期,虛假訊息大多關於病毒來源、病症及感染後的嚴重性;當人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趨於穩定,關於治療方法、診治藥物的虛假訊息又甚囂塵上。到了疫苗的研發和上市階段,人們對於疫苗安全性的焦慮、對接種政策的不理解,也為對應的虛假訊息散播提供了溫床。

Fact-checker Haku根據平日的觀察,也認為「新冠虛假訊息看起來更加『高級』,科學性更強,錯誤內容甚至是以數據、科學研究為基礎來散播的」。有專注於細分話題的內容創作者,在散播虛假訊息的時候引用大量研究論文或數據,令虛假內容看起來專業度十足。然而經過推敲與細讀,此類虛假訊息時常被發現或是錯誤解讀數據,或是引用了未經同行評審的研究論文,甚至可能信手拈來編造論據,披著「研究證據」的外衣,實則誤導讀者。

讀者本身已有的社交圈也為虛假訊息的澄清築起了高牆。查核助理編輯Kevin坦言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老年人圈子,「老年人會與身邊的朋友分享一些未經證實的健康訊息,甚至比起晚輩的訊息,他們會更相信來自朋友的訊息」。目前本地事實查核機構主要關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台,老年人的參與有限,在這個特定圈層中澄清虛假訊息的還有若干高牆需要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