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分析與研究學術研究

發布日期 (HKT) 2021-09-14

【研究觀點】魏然:從民調看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傳播、感知

作者:魏然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新冠疫情持續影響著本地與國際社會,疫情相關的虛假信息對抗疫進程的阻礙不容忽視。為了解在疫情期間,何種疫情虛假信息是人們在網絡或社交媒體上最常接觸到的,以及人們比較容易被哪些虛假信息誤導,今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研究團隊,針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進行了一項網絡調查(共收集1017份樣本),以探究香港市民對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和傳播情況。

最頻繁接觸的虛假資訊——關於病毒傳播途徑和疫苗

虛假資訊的存在似乎已經成為市民抗疫防疫生活資訊的常態,一半以上的受訪市民表示,在疫情期間,「有時」或「經常」接觸到各類的虛假資訊。以有關病毒傳染性、傳播途徑、防護措施和疫苗流傳為最廣。在這4類虛假資訊中,病毒傳播途徑和疫苗是接觸頻率最高的兩個類別,回答「經常」者分別佔11.6%和11.1%。

研究團隊從大數據庫揀選出5項有代表性的、經過傳媒或專家查核認定的虛假資訊,詢問受訪市民是否曾經在網絡或社交媒體上接觸過這些廣泛傳播的虛假資訊。調查結果顯示,市民較常接觸到的虛假資訊包括「非滅活類的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基因」和「5G信號塔可以傳播新冠病毒」。相比而言,「喝酒可以殺死新冠病毒」是最少接觸到的虛假資訊。

當在網絡上接觸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錯誤疫情資訊之後,接近七成「有接觸過錯誤疫情資訊的」受訪者(68%)表示自己曾將這些信息轉發、分享給他人。只有近三分之一「有接觸過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從未將其分享給身邊的人。當被問及傳播範圍時,約半數「有接觸過的」受訪者(49.7%)表示通常會分享給1至6人,2.2%「有接觸過的」受訪者表示會分享給21人或以上。

對自身識別能力有信心 但仍有人會被誤導

當被問及與一般人相比,自己識別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能力如何時,逾半(52.6%)受訪市民認為自己的識別能力強於他人,有42.4%認為自己與他人能力相當,僅有極少數(5%)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另外,相較於女性,男性受訪者對自己識別疫情虛假資訊的能力更有信心。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陳志敏認為,這是認知偏差的典型例子,心理學家稱之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即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他說:「與女性相比,男性的這種傾向往往更強。因此,調查的大多數受訪者聲稱他們比其他人更有能力識別疫情虛假信息,是個合理的發現。」

事實上,儘管有逾半受訪市民認為自己的識別能力高過一般人,調查發現仍有約10%的受訪市民錯誤地相信一些關於新冠病毒的虛假資訊,比如「新冠病毒可以通過5G信號塔傳播」、「食用大蒜可以有效阻止感染新冠病毒」、「喝消毒水可以殺死新冠病毒」等。在調查問卷所列舉的所有虛假資訊中,受訪市民尤其難以正確識別與疫苗副作用相關的說法。有30.5%的受訪市民表示對「接種新冠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的說法感到不確定,另外,有27.1%的人對「接種新冠疫苗會改變人們的基因」的說法不確定。這種對疫苗副作用的誤解很有可能使一些市民對接種疫苗產生抗拒心理。

由此可見,接觸流行的虛假資訊,確實影響着市民對正確疫情資訊的認知和行為。受訪市民普遍認為疫情虛假資訊已經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會對市民帶來極大的危害和後果。對於如何治理虛假資訊,59%受訪市民支持政府有關部門監管虛假資訊。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對虛假資訊嚴重程度的認知,與支持政府有關部門監管虛假資訊之間,有着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當市民認為疫情虛假資訊的嚴重性愈高,就愈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採取相關措施來抑制虛假資訊的傳播和擴散。同時,對虛假資訊嚴重程度的認知,也會促進市民主動地更正或駁斥相關虛假資訊,試圖減少虛假資訊可能對他人產生的負面影響。

文章來源:明報觀點《魏然:從民調看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傳播、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