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eatured事實查核暴雨氣象
事實釐清

發布日期 (HKT) 2023-09-25

「五百年一遇」的暴雨真的是五百年一次嗎?

 

圖一:針對香港2023年9月初的暴雨,政府給出「五百年一遇」的說法,受到不少質疑。

(*點擊查看大圖)

 

摘要:

一、2023年9月7日至8日,香港發生世紀暴雨,最高一小時雨量打破天文台的紀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記者會上描述此次暴雨為「五百年一遇」、「數百年一遇」,遭到不少質疑。

二、經查核,「N年一遇」的說法源於統計概念「重現期」,表示平均相隔多少時間會發生一次該事件。而重現期為N年,並不代表N年內必然會發生一次該事件。

三、根據渠務署的《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一小時雨量達156毫米的重現期為500年,這次一小時錄得158.1毫米雨量,重現期超過500年。因此,此次暴雨被描述為「五百年一遇」有據可依。

四、重現期並不能保證事件何時發生,但能夠為釐定工程設計標準、風險評估、學術研究等,提供一個客觀的數字去表示事件的罕見和極端程度。

 

背景

2023年9月7日晚上11時,香港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並錄得一小時158.1毫米雨量。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聯合記者會上描述此次暴雨為「五百年一遇」、「數百年一遇」,相關說法在網絡流傳。有不少網民質疑,天文台自1884年開始記錄天氣,至今僅有139年,如何得出「500年才有一次這麼大的雨」。

查核

一、N年一遇」的概念從何而來?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介紹,「N年一遇」這個數字「N」其實是一個叫做「重現期」(Return Period,又名「回歸期」)的統計概念。重現期的計算方法是,首先從已有的數據中,用統計方法估算出某事件在一段時間內發生的機會率(發生率,μ),取其倒數(1÷μ),就可得知平均相隔多少時間會發生一次該事件。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發布的文章舉例,如果一場暴雨在歷史上出現的機會率是5%,重現期就是它的倒數,即20年一遇。

這次暴雨「五百年一遇」的說法,源自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在聯合記者會上,他表示,2023年9月7日23時至24日0時,一小時雨量達158.1毫米,重現期超過500年。查核團隊查閱渠務署於2018年發布的第五版《雨水排放系統手冊》,根據1947年至2014年的香港天文台記錄,一小時雨量達156毫米的重現期為500年,一小時雨量達163毫米的重現期為1000年。這次一小時158.1毫米的雨量,重現期在兩者之間,即超過500年。

 

圖二:渠務署《雨水排放系統手冊》當中關於重現期的對照表格。

(*點擊查看大圖)

 

香港天文台指出,重現期為N年,並不代表N年內必然會發生一次該事件。因為重現期是一個長期平均值,是由機會率推導出來的期望值。尤其是極端事件的發生相當隨機,每次發生之間相隔的年期可以有很大的差異:某一個N年期內可以一次也不發生,另一個N年期內可以發生幾次,只是從統計角度來說平均N年會發生一次。

以這次暴雨為例,並非上一次同樣雨量的暴雨必然出現在500年前,也不意味最近500年只發生過一次。另外天文台模型顯示,極端事件由於發生的次數少、估算時使用的數據年期有限等,新增一兩次極端事件可能會對估算出來的結果有較大的影響。Yahoo新聞舉例,如果某項極端事件比以往更頻繁出現,令其發生的機會率由1%提升到3%,即是1÷3%=33.3,它的重現期就會由「100 年一遇」,下調至「33.3年一遇」。

 

二、「重現期」有何實踐意義?

香港天文台的資料指,雖然重現期並不能保證事件何時發生,但能夠為釐定工程設計標準、風險評估、學術研究等,提供一個客觀的數字去表示事件的罕見和極端程度。重現期的數字越大,代表該事件越罕見、越極端。

明報》就這次暴雨採訪了香港工程師學會岩土分部前任主席卓子然。他表示,相關描述常用於工程設計上對雨量、地震及風力等承受力的描述機率,年期逾長「僅代表出現機率愈低,不代表實際上要等500年才重遇」。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在記者會也提到,一般來說,渠務署在市區主要排洪設施的設計標準為200年一遇,因此這次降雨量超出設計的容量。

 

圖三:不同的排水系統對應不同的設計重現期。(圖片來源:渠務署

(*點擊查看大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天文台指,因為氣候變化、大環境的改變,各種事件的重現期都很大機會會有所改變。利用以往數據來估算出來的重現期必然有所滯後,影響其代表性。當前的電腦氣候模式普遍預測,未來在氣候變化之下,極端事件會加劇、增多,極端事件的重現期會隨著時間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