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Fact Check Notes

發布日期 (HKT) 2022-12-19

查核手記一:應運而生的Fact check

説到事實查核員(Fact-checker),你的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形象?是隱藏在網絡世界深處無所不知的專家,逐字逐句地解讀和分析選舉輿論、網絡傳言等信息背後的脈絡,查閲論文資料並逐一擊破;還是掛着黑眼圈、經常加班的「打工仔」,在浩如煙海的社交媒體信息中大海撈針,尋找一則則聳人聽聞的不實訊息?

「已Fact check」、「你Fact check咗未」早已成為香港網民的常用語,但專業事實查核機構背後的團隊卻鮮為人知。浸大事實查核(HKBU Fact Check)將於近日推出一系列文章,為你揭曉他們的故事。神秘的fact-checker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是因為何種契機而聚集在一起,又收穫了什麽有別於其他職業的難忘經歷?或許,這份工作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麽嚴肅和枯燥。

新的挑戰

過去的新聞由傳統媒體從業員作為「守門人」(gatekeeper),信息會一步步經過記者、採訪主任、各級編輯等崗位審稿,構成一個成熟且高效的流水線。「Fact-checker」這一名詞的出現,目前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關於《時代》雜誌的一則廣告。最初的fact-checker多為女性,她們需要在浩如煙海的圖書館中翻閱資料,甚至在出版前於印刷廠呆到深夜,討論並檢查最後的細節。

社交媒體平台的崛起帶來了全新的挑戰。隨著信息數量的暴漲以及信息專業程度的提高,事實查核的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浸大事實查核顧問李文教授觀察到,一些諸如健康和戰爭等特定主題的信息呈現全球化傳播的趨勢,以中文、英文等不同語言迅速流傳,甚至因為錯誤的翻譯導致以訛傳訛。其次,此類信息的主題也趨向多樣化且變幻莫測。例如新冠疫情爆發之後,不少虛假訊息便經歷了從病毒來源和治療方式,轉向疫苗和防疫政策甚至是陰謀論的過程。

幸運的是,如今的fact-checker和歷史中相比,則擁有更好的環境支持。人們的媒介意識得到提高,獨立的事實查核機構興起,國際事實查核網絡(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IFCN)等組織,也開始為事實查核機構和大眾之間架起橋樑。

新的開始

英文世界的事實查核發展較早,而回到浸大事實查核於2020年成立之時,中文領域的專業事實查核機構數量仍非常有限。在如何定義事實查核、應該如何在香港本地實踐等問題的困擾之下,浸大事實查核的fact-checkers只能在探索中逐步學習和反思。

Kevin是浸大事實查核團隊初期加入的成員,經歷了團隊的創立和逐步發展。「當初加入的時候,我對於『fact check』完全沒有一點概念。寫報告的時候有點憑藉自己的思路,再依照之前的報告作為參考,像是寫論文那樣將自己的查證邏輯講述給大家聽。但直到後來的實踐中,才學到了很多關鍵的技巧。」

Kevin分析發現,以西方為主的英文事實查核機構所關注的不實訊息,與包括香港在內的中文網絡流傳的不實訊息有明顯差別,因此一些西方同業的工作邏輯和方式未必適用於香港。因此,浸大事實查核團隊在成立之初,曾借鏡當時發展較為成熟的多家台灣事實查核機構的工作流程。

「國外的事實查核機構較多關注嚴肅的政治、選舉議題,也有機構專門關注不實的疫情健康訊息。但中文網絡的謠言與之相比會『trivial』(瑣碎)不少,還有很多極具特色的養生訊息。」Kevin介紹道。

不實訊息與時並進,其議題的複雜性,對於fact-checker的知識領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自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來自數學、統計和醫學專業背景的查核員,便在釐清醫學知識和疫情數據方面作出貢獻,幫助遏止與疫苗相關的不實訊息和陰謀論的傳播。2022年的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熟識俄語和烏克蘭語的人士,以及軍事武器領域的專家都在事實查核中發揮獨特作用。

Kevin讀書時期的專業是語言學和翻譯學,他除了擔任查核報告的英文翻譯和編輯之外,還負責聯絡和諮詢外國機構。團隊的其他查核員也來自不同背景,在語言、視覺設計等方面盡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