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查核工具

發布日期 (HKT) 2023-06-13

【查核工具】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我們該如何辨識AI生成的圖片?

 

圖一:人工智能生成的畫作《太空歌劇院》。

(*點擊查看大圖)

 

20228月,一幅名為《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的藝術畫作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Colorado State Fair)的藝術比賽中榮獲冠軍。然而,這幅宏偉的畫作卻是由作者 Jason Allen 使用人工智能繪畫程式Midjourney生成的。

隨著人工智能繪畫程式的發展,這種情況或許會愈來愈常見。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繪畫程式有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等。在這類程式中,用戶只需輸入描述文字便可生成相應的圖片(如圖二所示),甚至可進一步更改圖片的元素、調整圖片的風格和細節。Midjourney的官方中文版內部測試2023515日正式推出,用戶也可以使用中文指令來生成圖片。

人工智能生成圖片(以下稱作「AI圖片」)模糊了人類的藝術創作與機器生成的界線,其運用引發了包括版權在內的眾多爭議,亦有聲音強調立法規管的必要性。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於2023511日通過表決限制歐洲的AI使用方式,或是向推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監管法案邁出關鍵的一步。同時,AI圖片經過層層傳播後,很容易丟失圖片原本的語境和文字說明,令讀者誤認為圖片顯示的是真實場景。當這類錯誤信息廣為流傳,會為事實查核帶來新的挑戰。為幫助讀者辨認AI圖片,本文總結了以往事實查核遇到的情況,並列舉可供進一步查核及確認AI圖片的技巧。

 

圖二:人工智能繪畫程式Midjourney的界面截圖。

(*點擊查看大圖)

 

 一、尋找可疑線索

儘管AI圖片非常逼真,但只要熟悉這種圖片的特點,讀者依然有很大機會觀察到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AI圖片整體上可以給人一種「以假亂真」的感覺,但由於算法的缺陷,圖片的細節可能會有破綻,例如:

  • 手部形態不自然,或者手指數量與一般情況不同
  • 背景模糊,而且背景中的物體形態扭曲,甚至出現無法辨別原貌的物體
  • 帶有無法識別的文字

圖三:仔細觀察可以發現AI圖片中的可疑線索。
(圖片來源:Twitter@mileszimReddit@Bbrhuft

(*點擊查看大圖)

 

 二、留意過於完美之處

德國國際廣播電視台「德國之聲」提到,為了生成理想化的圖片,人工智能程式可能會用完美來取悅盡可能多的人。除了前文提到的線索之外,過於完美的圖片也有可能是AI圖片,例如:

  • 人物的皮膚質感光滑,沒有瑕疵
  • 人物的身材比例過於完美,甚至誇張失調
  • 光線完美,即使是專業攝影師也難以做到

 

圖四:AI圖片中人物的皮膚質感十分完美,甚至沒有瑕疵。
(圖片來源:Twitter@juliewdesign_

(*點擊查看大圖)

 

 三、使用AI圖片檢測程式

Optic AI or Not」是一個檢測圖片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平台,能夠識別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Dall-E等熱門人工智能繪圖程式生成的圖片,其網址為 https://www.aiornot.com/。相似的AI圖片檢測程式還有「Hive Moderation」等。浸大事實查核使用上文AI生成的女子肖像圖作為示例,通過「Optic AI or Not」和「Hive Moderation」均識別到圖片確實為AI圖片。

 

圖五:「Optic AI or Not」和「Hive Moderation」是檢測圖片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平台。

(*點擊查看大圖)

 

但是,識別工具的準確率也並非百分之百,有時會出現無法識別甚至誤判的情況。例如,以下的AI圖片則顯示為「無法識別」。

 

圖六:「Optic AI or Not」有時也會出現無法識別或誤判的情況。

(*點擊查看大圖)

 

 四、透過反向搜索引擎尋找圖片來源及脈絡

當讀者難以單靠觀察來判斷圖片是否為AI生成的時候,尋找圖片的出處及背景脈絡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圖片的原始出處可能已經包含了「AI生成」的提示,但傳播的過程卻漸漸丟失了創作的語境和相關文字說明,從而帶來誤解。浸大事實查核在查核工具文章《圖片反向搜索》中,介紹過如何使用Google以圖搜圖、TinEye等圖片反向搜索引擎破解網傳的錯誤信息,此類工具同樣可以運用在查核AI圖片上。

例如,20233月,網絡流傳多張顯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捕」的照片(見圖七),有推文稱「特朗普在華盛頓市中心被捕」。經過查核可知,該圖片源自Twitter一張使用人工智能繪畫程式Midjourney生成的圖片,發布圖片的Twitter用戶在評論中註明了圖片是由AI生成的,但圖片卻被當作真實拍攝的照片廣為流傳,這條推文的瀏覽量在發布兩天後便接近500萬次。

 

圖七:網傳的特朗普被捕照片,實際為Twitter用戶Eliot Higgins使用人工智能繪畫程式Midjourney生成的。

(*點擊查看大圖)

 

 五、檢索事實的真確性

除了關注圖片本身,讀者還可以考慮檢索圖片中所呈現的事件是否真確、思考圖片中的現象是否合乎客觀規律,必要時可以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

202212月,大量聲稱「中國東北的松花江面形成美麗冰花」的影片在網絡流傳。浸大事實查核去信諮詢香港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林靜芝後得知,根據物理規律,圖片中顯示的冬季現象不可能是真實的。當水面溫度下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時,水面會結冰,冰的形態與圖片上呈現的完全不同。除此之外,檢索往年松花江的冰花照片,可以發現與網傳影像中的形態有明顯分別。

 

圖八:網傳的松花江冰花影片並非真實場景,實際為人工智能繪畫程式生成的。

(*點擊查看大圖)

 

 注意

不斷進步的人工智能技術將會生成愈加栩栩如生的畫面,前文提到需要留意的「線索」正在陸續被算法優化。例如,Midjourney推出的V5新版工具改善了人物手指的問題。本文前半部分介紹的識別技巧有可能很快便無用武之地,AI圖片會愈加難以僅靠觀察辨別。因此,在辨識AI圖片的時候,讀者應結合圖片反向搜索引擎等查核技巧,多角度確認圖片內容的真確性和可信度。

最後,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資訊,也有助於熟識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特點,提高自身辨認AI生成內容的能力。在日常獲取訊息的過程中,讀者應摒棄「有圖有真相」的固有概念並保持謹慎的心態,切記不要輕易分享,必要時可以自己查核或將相關訊息投稿至事實查核機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內容的創作者在分享作品時,也有必要註明內容的生成方式,例如在影像加入水印或附上文字說明,避免誤導受眾。